关于性(心理)理论的三篇论文

关于性(心理)理论的三篇论文

顾景明 2024-12-10 百科资讯 496 次浏览 0个评论

关于性(心理)理论的三篇论文

内容

关于性(心理)理论的三篇论文

自150年前以来,心理科学的发展累积了海量的数据,引发了无数辩论,提出了众多论题,在社会中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消极影响。这些数据和辩论如同投放于世界的术语,使得我们感到有必要尝试以一种概括性的范畴来定义。我们需要一个具有普遍解释意义的理论纲要,来分析和研究这些庞大的数据、混乱的意见分歧以及记录成文的经验事实。

《性科学史》一书中对性的肯定、淡化、误解以及私人性的描述,揭开了意识形态的面纱,展现了性议题在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一切性理论的有效期,都是受时代制约的,因为人的性欲和性行为并非一成不变。20世纪曾出现过三次所谓的性革命,尤其是第三次新兴革命,开始于30年前,对传统的性别、爱情和性模式进行了重新评价,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此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新思考。

仅是在技术、文化和个人层面将繁殖从性领域分离出去这一事实,就导致所有传统性理论的降低。然而,我们仍纠结于传统的性理论中,尤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发表的《关于性理论的三篇论文》,简称《性学三论》。其实,我们今天的思想、感受、工作、爱、生活,已经与弗洛伊德的时代大不相同。

米歇尔·福柯几十年前回顾以往的性理论时,发现了知识和权力在性欲和性行为中的四个策略性总和:对女性身体的伤害、性行为的社会化和非常态的精神病学化。但在今天,这些观察已经失去了效用。

我们今天的经历和行为,如未结婚而同居生活者,或是公开自己同性恋倾向的人,生活在一种得到某个国家认可的生活伙伴关系中;性取向者可以同时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保持亲密关系。这些变化在一二十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惊讶但也令人遗憾的是,社会学界对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至今仍未进行综合性的批判思考。

即使是心理分析学家和少数专家从事的学院式性科学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发表一些零星文章的水平上。其他学科对这一巨大变革或是保持沉默,或是以古老的生物学的陈词滥调来胡扯一通。这就导致了他们所讨论的,常常是一些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提出的原理,似乎自那一百多年来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剧烈的变化。

事实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早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就已经从理论角度思考,人永远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孩子,这么一个社会现象。被排除在大学之外的作为对性欲和性行为进行系统理论批判的性科学其实是极其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几百年前作为普遍文化模式而形成的原始性欲和性行为,还没有完全被淹没在市场形态、冷漠之中。

在第二次性革命之后,性医学甚至对性的微小细节做了研究,但现在却处在一个退却的状态,因为神经学首先许诺了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而关怀或关注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儿童、妇女、心理不健康的男人、渴望改变性别的变性者,以及在遭受迫害的同性恋者,无疑是非生产性的,并不会带来什么利益。

在媒体中,批判主义的性科学也影响甚微,如同在一片干旱没有好收成的土地上耕耘,它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了别的科学。但是,孤独、唯我、互不相容以及性的神秘化等仍在继续。这些痛苦被装饰在性行为、新的性别认同和新的性别组合模式等范畴的花絮之中,而这些范畴还在争取社会的文化认可。

只要观察一下近几十年来批判主义性科学的研究成果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这么一门科学。就是因为我们当今社会的话语讨论和公开发表的有关性的论题与绝大多数民众实际情况还存在着这么一个巨大的鸿沟。

此外,作者想申明一点:是以生活在欧洲中部并有意识地经历了东德和西德两种政治体系的一个白人和一个男人的身份,来讨论这些问题的。因此,这里的“我们的”性欲和性行为作为文化和社会形态的模式,只存在于欧洲和北美。

鉴于当今研究现状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应当考虑有自己独特研究视野的领域。一个医学家对一种研究对象或一个场景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察,当然会不同于一个哲学家。研究工作的定位,也包括了作为客体的主体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有着对象化客体和客体对象化的前提。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性的无规则性和对性的反抗性。

基于这些考虑,作者认为,性批判理论将超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也将超越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批判理论,尤其将与单纯肯定或强调渐进的性学保持距离。性作为意识形态、科学和社会模式,当然受制于性批判理论。性别作为社会形态之所以受制于批判理论,是因为人为的乐趣和权力、欲望和暴力、爱情和交易、性的实施以及普遍物化不只是在理论家的头脑中是铸刻在一起的,而且也在实际的生活中因其内在的相互纠结而不可分离。性作为一个范畴,由于学科化的性与非学科化的性是相矛盾的,也就揭露了任何一门性科学的非真理性。

如果要将这些论题浓缩到一个共同的核心,只能说:所有与性相关的领域,从伟大的爱情到变态的性欲望,都有一个共通点,即都有着一种尚未解开的自我冲突。由于这种起源于普遍原因的冲突没有得以解脱,因而也就没有性自身和谐的可能性。横亘在性的意愿与性的满足之间的那个深渊,只有借助一定的客体模式,即只有借助性欲和性行为,借助规则和坚守才能跨越。但也存在有唤起个人性欲的秘密和由主体互动的爱情而获得的无法估量的性满意度,可以用来填补这个深渊。

因此,尽管当今社会几乎所有一切都已经社会化了,但人性的欲望和行为却仍然具有真实的个人性。通过批判性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性别以及其在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确信正确和较好的方法是,在理论上特别注重批判,而在实践上则尽可能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否则,作为医学者和心理治疗师根本无法再对患者进行咨询和治疗了。

绝不如其他一些人那样消极地看待新的性革命。它带来的一些自由开放,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早先的时代相比,在我们今天的亲密关系中双方更加平等,而且我们的亲密关系也变得更真诚了。

一种批判理论并不兼容绝对和最后的确定性。这里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原理和断想,只是米歇尔·福柯意义上的一个“工具箱”。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对读者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来自嘉忆网络科技,本文标题:《关于性(心理)理论的三篇论文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