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佛教,许多书友或许只知其表,未探其深。当提及佛教,人们或许首先想到的是大威天龙、世尊地藏等,而在诸多佛学名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二十四诸天,它们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称“诸天鬼神”。
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我们对诸天的存在并不陌生,它们维系着宇宙秩序,是实力的象征。然而,诸天这个词在佛教中,意义远不止于此。
“诸”指的是众多,“天”源于梵语Deva-loka的音译“提婆”。在佛教中,“天”并非仅指宇宙意义上的天,而是有情众生因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如天道、天界。然而,这些“天人”仍有轮回之劫,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
佛教诸天鬼神多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神祇。佛教在与婆罗门教的交锋中,并不否认天神的存在,而是将其视为一切有情(众生)的组成部分。这些神祇在佛教中得到了新的诠释,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
佛教传入中国后,诸天鬼神与中国民间鬼神相结合,关公、包青天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在佛教中成为了护法伽蓝和阎罗王。如今,走进寺庙,我们不难发现,二十四诸天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
他们的供奉次序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罗龙王、阎魔罗王(以上二十天来源于《金光明经·鬼神品》)、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
尽管佛教徒并不皈依诸天,但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因为诸天归命佛,奉行正法,修诸善业、不作恶业。每年的农历元月九日,寺院都会举行供佛斋天法会,民间俗称拜天公,以表达最高的诚意与敬意。
这些护法诸神,不仅体现了佛教的多元与包容,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与发展。了解二十四诸天,就是理解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转载请注明来自嘉忆网络科技,本文标题:《护法诸神——二十四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