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重返阔别三十二年的家乡,感动之余,连夜写下了《七律·到韶山》。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更展现了毛主席的民本思想和广阔的历史视野。
诗的首句中的“咒”字改动,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据说,毛主席在初稿中曾使用“哭”字,但后改为“咒”,以表达他对那个时代更为强烈的愤怒和不满。这种反复修改的态度,彰显了毛主席对文学创作的严谨与执着。
诗中,毛主席描绘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的场景,展现了家乡农民受压迫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毛主席对革命的理解和肯定。革命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衣锦还乡,而是为了解放农奴,使全体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全诗情绪饱满,爱憎分明,尤其是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展现了毛主席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人心。
关于“咒”字的改动,据研究,梅白并未参与其中。而毛主席自己也有多次修改诗歌的习惯,他曾多次向郭沫若、董必武等人请教,并谦虚地请求加以“笔削”。
毛主席的这首《七律·到韶山》,从1959年12月连夜写出初稿,到1963年人民文学刊出初版,反复修改的时间长达三年多。这种对文学创作的认真态度,令人敬佩。
诗歌的最后一句“遍地英雄下夕烟”,改得尤为好,歌颂了为建设新中国的劳动人民,赞美他们是“遍地英雄”,因为创造历史的正是劳动人民。
转载请注明来自嘉忆网络科技,本文标题:《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毛主席写下一首七律,全诗豪情万丈激励人心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